良知是一種天賦的道德意識,最早是孟子提出來的。識仁和定性是程顥的心學的兩大原則,他也提到“良知”,但沒有充分發(fā)揮。陸九淵的心學沒有強調良知問題。到了明代中期,王守仁(陽明)繼承了這兩大原則,又把“良知”提到主導地...[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良知是一種天賦的道德意識,最早是孟子提出來的。識仁和定性是程顥的心學的兩大原則,他也提到“良知”,但沒有充分發(fā)揮。陸九淵的心學沒有強調良知問題。到了明代中期,王守仁(陽明)繼承了這兩大原則,又把“良知”提到主導地...[繼續(xù)閱讀]
通常說到中國古代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種傾向時,往往以究竟采取決定論觀念還是堅持意志自由論作為一個標準來作判斷,引證這方面的言論事例加以說明。其實用這種尺度對待中國古人的思想并不適合,在人生觀和道德實踐這個...[繼續(xù)閱讀]
明清之際的王夫之,即王船山,是中國哲學思想史上一位了不起的集大成者,和同期的歐洲思想家相比,非但毫不遜色,而且更加有成就。但是很可惜,他抗清失敗后長年隱居不出,因而他的卷帙浩繁的著作,200多年后才刊行面世,以致他的睿...[繼續(xù)閱讀]
中國人比較樂觀,雖然這并不意味著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很好的境遇。關于快樂的心理學分析說明,一個人是否感到快樂,更多是出于主觀的、遺傳的原因,和他在現實中的客觀境遇并沒有直接與量變成正比的關系。譬如擁有較多的財富...[繼續(xù)閱讀]
毫無疑問,中國傳統(tǒng)藝術與西方藝術差別很大,具有獨特的風格、魅力,這是中國審美觀念的獨特性所致。進一步說,也就是中國人對心與物的關系具有獨特的理解。中國人認為,天地之大美即在于生命的流行變化,創(chuàng)造不息。人要想把握...[繼續(xù)閱讀]
在中國古代,人性問題是與人生問題、倫理道德問題、人生理想等問題緊密相連、息息相關的,是古代哲學的一個核心問題。關于人性,古代有著多種不同的學說,其主要內容集中于“性是什么”和“性怎么樣”兩個問題上,特點是以善惡...[繼續(xù)閱讀]
中國關于個性的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最古老的歷史文獻《尚書》中有一篇《皋陶謨》、就專門討論了個性問題。盡管此篇作品的產生年代可能不像書中所講的是大禹時代,而大約是戰(zhàn)國秦漢時代,但是,能在當時提出關于個性的系...[繼續(xù)閱讀]
無論中國還是西方,情感總是和理智相對的一個概念。要討論情感就須同時解決情感和理智的關系問題。中國哲人的情感觀念,和西方哲人的思路明顯不同。西方傳統(tǒng)上是把理智和情感截然對立起來的,因此解決的辦法就無外乎三種:理...[繼續(xù)閱讀]
通常的印象中,仿佛中國人在性的觀念方面比較保守,也較為匱乏,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屬于儒家系統(tǒng)的《周易》的《系辭》中說:“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边@不僅是對于男女之間的性活動產生人的生命的認識,也是給...[繼續(xù)閱讀]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儒、道、佛三家,對于生死各有不同的闡述和實踐,各自影響所及,民間百姓或統(tǒng)治階級的喪葬生活也相應地呈現不同的情況。儒家之始祖孔子沒有直接闡述過關于死的問題,他的弟子子路問及死亡之事,孔子答:“未知生...[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