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通州歷史文化 > 列表
通州歷史文化 共有 1432 個詞條內容

一、沿革及有關歷史、文化背景

    金沙鎮(zhèn),無論明清時期還是民國時期,都是通東重鎮(zhèn)。新中國成立后,曾為南通縣、通州市和當今的南通市通州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位于東經(jīng)120° 04′北緯32° 03′。地面高程4.0-4.5 米之間。四址:東與東社、二甲兩鎮(zhèn)接壤。南與...[繼續(xù)閱讀]

通州歷史文化

古沙—南布洲—金沙—唐灶

    金沙舊稱古沙。民間有個神奇的傳說:古時,在波濤洶涌的長江口,有一只海鷗在空中自由而勇敢地翱翔,時而搏擊海浪。海鷗口中突然吐出一粒沙子,這沙子在海面上漲成一片沙洲,并越漲越大。開始,并無名稱,后來有人在上面燒制海鹽...[繼續(xù)閱讀]

通州歷史文化

扁擔巷和轅門弄

    金沙鎮(zhèn)舊時的市河(運鹽河)北岸,有一條東西走向的街道,俗稱“正街”。正街“三圣殿”門前向東約20 米處,有一條北去不足百米,可通后街的小巷。巷寬不足1 米,深邃狹長,且兩邊高聳的馬頭墻,可避烈日,是夏日納涼的好去處。過往行...[繼續(xù)閱讀]

通州歷史文化

九龍口 龍溪 犁頭江

    九龍口原為大江邊可通內河的一個河口。據(jù)《金沙場志》載:“九龍口在場南2 里”。原址約在金沙橫河師范橋南,河口水深,怪風時起,變化莫測,潮漲潮落,惡浪頻生,是一極為險惡的去處。傳說此處為九條惡龍所居;九為多數(shù),并非確指九...[繼續(xù)閱讀]

通州歷史文化

古岸頭

    古岸頭在金沙鎮(zhèn)南,龍溪以西一帶。自宋元至明清,大江北岸,有一處用塊石砌就的、防御江潮海水的大堤。其故址當在邢家小廟至八角亭、三里鎮(zhèn)一線。后因江沙南漲,海岸線東移,大堤失去作用,至清末已廢。如今只有其名,實無遺跡可...[繼續(xù)閱讀]

通州歷史文化

三漾口

    清嘉慶五年纂修的《兩淮通州金沙場志》載:“三漾口在場東北三里。”據(jù)家住金沙鎮(zhèn)東北金中鄉(xiāng)的一些老人回憶,自他們出生,還沒有聽說過“三漾口”的地名,但從《金沙場志》所指“場東北三里”的地理位置,結合舊時當?shù)貛讞l“總...[繼續(xù)閱讀]

通州歷史文化

鶴頸灣

    鶴頸灣,在金沙鎮(zhèn)南市街,出“南川門”至金南鄉(xiāng)八角亭的一段車路中,如鶴頸拐彎之處。其地址在今新華書店門前,馬路之中。倘若三五之夜,踏月載歌,行步于此,觀宿鳥歸巢,聽暮鴉噪林,炊煙四起,八圍靜寂,其樂何極。故“鶴灣步月”...[繼續(xù)閱讀]

通州歷史文化

十八總岸頭

    舊時金沙鎮(zhèn)北約5 華里,有防海潮之大堤,即“范公堤”。范堤又稱“皇岸”?!鞍额^”,即堤岸的邊子與每條總的交接處,如頭總岸頭、二總岸頭、三總岸頭等等。十八總北端與“范公堤“交接處,即被人們稱為“十八總岸頭”。明清時...[繼續(xù)閱讀]

通州歷史文化

小河川里 石橋里

    小河川里在金沙鎮(zhèn)虹橋南,舊時也稱“小川里”,或“小河西”。小河西,有鎮(zhèn)江商人馬劍峰和蘇州籍人邱仁美的兩座私家花園。其地居民多為蔬菜農(nóng)戶,以邵姓和余西“大悲殿”遷來的季姓居多。金沙鎮(zhèn)西市街,舊有一座架于“運鹽河”...[繼續(xù)閱讀]

通州歷史文化

草場頭

    草場頭即舊時堆放和出售紅草及蕩草的地方。20 世紀50年代以前,金沙鎮(zhèn)的居民生火燒煮多用柴草。柴草的來源,除二窎等地的蘆葦、海蒿等雜草之外,大多來自里下河的紅草。過去的住家,于廚房之側,多設有堆放柴草的小屋。金沙的草...[繼續(xù)閱讀]

通州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