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后最早在甬上講授北學的是郭維。郭維本貫河南府潁昌,游豐稷之門,但也接受了北學。建炎年間(1127—1130),郭維徙居四明,“以北學教授諸生,從者如云,由是始知中原學統(tǒng)”②。但郭維本非程門弟子,故其所傳的北學,很可能還是朔...[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南渡后最早在甬上講授北學的是郭維。郭維本貫河南府潁昌,游豐稷之門,但也接受了北學。建炎年間(1127—1130),郭維徙居四明,“以北學教授諸生,從者如云,由是始知中原學統(tǒng)”②。但郭維本非程門弟子,故其所傳的北學,很可能還是朔...[繼續(xù)閱讀]
作為南宋輸入四明而形成的第一個地方性學術流派,洛學學者在理論上不過是紹述而已,在思想上并沒有多少創(chuàng)見。但是南宋浙東伊洛學者研究經(jīng)學蔚成風氣,他們以義理解經(jīng),道德化、政治化的傾向非常突出,著述之繁富,實為其他地區(qū)...[繼續(xù)閱讀]
史浩(1106—1194),字直翁,自號真隱居士,鄞縣人。紹興十五年(1145)進士,為余姚尉,任滿赴京候選改官,秦檜特地示以籠絡,史浩斷然拒絕,出為溫州教授。秦檜死后,史浩被召回朝廷,任太學正,遷國子博士。因奏對合宜,高宗任其為普安王和恩...[繼續(xù)閱讀]
當高氏等人的洛學在甬上蔓延、史浩的心學有所發(fā)展之時,袁文卻表現(xiàn)出了與理學不同的學術路向。袁文(1119—1190),鄞縣人。少小聰警,讀書不懈,覃思力學,而厭舉子業(yè)。關于袁文的學術傾向,袁燮記載說:“每以為高明之士糠粃小學,非...[繼續(xù)閱讀]
呂祖謙的金華之學與葉適等人的永嘉之學通過各種途徑播入四明,對四明學術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一)呂學在甬上的傳承呂學是南宋中葉與朱學、陸學并列的三大學派之一。呂祖謙(1137—1181)繼承了博采眾家、泛觀廣接的家學之...[繼續(xù)閱讀]
陸九淵的弟子主要有兩大譜系:一是江西槐堂諸儒;二是浙東四明諸儒。江西弟子致力于壯大象山學派的聲勢,致力于象山學派的確立,但學術創(chuàng)見淺疏,思想境界不高,理論貢獻不大。四明諸儒則折服象山“發(fā)明本心”之說,并吸收事功等...[繼續(xù)閱讀]
袁燮(1144—1224),字和叔,鄞縣人,學者稱為絜齋先生。少年時,讀《后漢書·黨錮傳》,慨然以名節(jié)自期。二十歲左右入太學?!端问贰繁緜髡f:“燮初入太學,陸九齡為學錄,同里沈煥、楊簡、舒璘亦皆在學,以道義相切磨。后見九齡之弟九...[繼續(xù)閱讀]
楊簡(1141—1226),字敬仲,出生于鄞,④后遷慈溪(今慈城),世稱慈湖先生。孝宗乾道五年(1169)舉進士,任富陽主簿。時遇陸九淵過富陽,因發(fā)“本心”之問,與陸九淵思想默契,遂定師生之禮。后任紹興府司理,差浙江安撫司干辦公事,知樂平縣...[繼續(xù)閱讀]
淳熙四先生積極從事理學教育活動,為四明培養(yǎng)出了大量的優(yōu)秀人才,其中以楊簡和袁燮育人最有成績,他們的學說也風靡鄉(xiāng)里。尤其是楊簡,“以道學之名自標榜鄉(xiāng)閭,時官多推重之”②,以至出現(xiàn)了“士生其鄉(xiāng),知有陸氏而已”③的局面...[繼續(xù)閱讀]
在四明四先生后學中,能對師說在理論上有所發(fā)揮和創(chuàng)獲的主要是袁甫。袁甫(1179—1257①),字廣微,袁燮之子。嘉定七年(1214)中進士,簽書建康軍節(jié)度判官,十年召為秘書省正字,遷秘書郎。歷任提舉江東常平、本路提點刑獄、福建轉運判...[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