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活動的弘治、正德、嘉靖年間,正是明朝內憂外患極其嚴重的時候。西北瓦剌、韃靼不斷侵擾邊境,戰(zhàn)爭連年不斷。各地藩王覬覦中央政權,不斷發(fā)生叛亂?;实?、宦官、勛臣大建莊田,地主乘機掠奪民田,土地兼并日益激烈,離開...[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王陽明活動的弘治、正德、嘉靖年間,正是明朝內憂外患極其嚴重的時候。西北瓦剌、韃靼不斷侵擾邊境,戰(zhàn)爭連年不斷。各地藩王覬覦中央政權,不斷發(fā)生叛亂?;实?、宦官、勛臣大建莊田,地主乘機掠奪民田,土地兼并日益激烈,離開...[繼續(xù)閱讀]
1.心外無理——格物 王陽明在道德理性優(yōu)于知識理性,道德理性是統(tǒng)領,知識理性是輔翼的思路確立之后提出的第一個命題便是“心外無理”。心外無理的提出,并非直接承自陸九淵,而是從朱熹之學入手,感到捍格不通,在遭遇重大變故...[繼續(xù)閱讀]
知行合一之說王陽明提出甚早。在龍場,提學副使席書聘主貴陽書院,陽明已開始講知行合一。因與當時習聞的知先行后說大相徑庭,故學者多不信。次年乃教學者靜坐,自悟性體,并自悔說:“悔昔在貴陽舉知行合一之教,紛紛異同,罔知所...[繼續(xù)閱讀]
1.致良知的提出 “致良知”是陽明在平定宸濠之后總結以前不同時期的講學宗旨,特別是幾次重大的軍事、政治活動中對一系列重大哲學問題的體悟而提出的學術總旨。陽明曾說:“吾良知二字,自龍場以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點此二...[繼續(xù)閱讀]
四句教是王陽明晚年總結自己的學術思想而標舉的四句話。這四句話是:“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边@四句話合起來是一個整體,完整地敘述了王陽明的全部思想。對四句教的不同理解,是...[繼續(xù)閱讀]
王畿(1498—1583)字汝中,別號龍溪,浙江山陰人,與王陽明同宗。嘉靖進士,官至南京兵部武選郎中,因忤時相夏言,疏乞致仕,于陽明居越時受學。王龍溪資性明敏,善談說,穎悟為同門所不及。與錢德洪協(xié)助陽明教授弟子,四方來學,先由龍溪...[繼續(xù)閱讀]
王龍溪主張以先天代后天,他的根據是,人心先天本足,不須后天修證而后全。他嘗說:良知者,性之靈根,所謂本體也。知而曰致,翕聚緝熙,以完無欲之一,所謂功夫也。良知在人,不學不慮,爽然由于固有;神感神應,盎然出于天成。本來真頭...[繼續(xù)閱讀]
與王龍溪先天正心之學正相反對的是錢德洪的后天誠意之學。錢德洪(1496—1574)字洪甫,號緒山,浙江余姚人。嘉靖進士,官刑部陜西司員外郎。因郭勛案忤嘉靖帝,被下詔獄。勛死始得出獄。穆宗朝,進階朝列大夫,致仕。講學林下三十余...[繼續(xù)閱讀]
黃綰的“艮止”之學,自言出于《易》與《大學》?!兑住肤挢灾鑲髟?“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大學》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繼續(xù)閱讀]
黃綰提出艮止宗旨,作為天、人的根本法則,目的在反對各種形式的流蕩無歸。他反對禪學,就是因為它流蕩無歸;他批評乃師王陽明,批評學壇宗盟湛若水,也以其流蕩無歸。他嘗說:予昔年與海內一二君子講習,有以致知為至極其良知,格...[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