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勖《荀氏錄》一書,現(xiàn)所存見者,為清人王謨所輯刻《漢魏遺書鈔》之《古今樂錄》,199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曾據(jù)此刻本影印出版,這一影印本即成為“今本”《古今樂錄》。今本《古今樂錄》第39條引王僧虔《大明三年宴樂技錄》有云...[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荀勖《荀氏錄》一書,現(xiàn)所存見者,為清人王謨所輯刻《漢魏遺書鈔》之《古今樂錄》,199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曾據(jù)此刻本影印出版,這一影印本即成為“今本”《古今樂錄》。今本《古今樂錄》第39條引王僧虔《大明三年宴樂技錄》有云...[繼續(xù)閱讀]
崔豹其人,《晉書》無傳,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亦無其作。唯劉義慶《世說新語》卷二有“崔正熊詣都郡”一條,云:“崔正熊詣都郡。都郡將姓陳,問正熊:‘君去崔杼幾世?’答:‘民去...[繼續(xù)閱讀]
荀勖與崔豹,一個曾于西晉新政“既掌樂事,又修律呂”,一個則在“晉惠帝時官至太傅”,這一史況表明,二人對于當時包括樂曲、樂辭、樂舞、樂事在內(nèi)的宮廷音樂文化,乃是相當了解與熟悉的。而此,即構(gòu)成了荀勖撰著《荀氏錄》與崔...[繼續(xù)閱讀]
偏于江左的東晉朝廷初始之際,因立宗廟之故,而曾詔問群臣有關(guān)祭祀的樂名,時任太常之職的賀循乃答曰:“魏氏增損漢樂,以為一代之禮,未審大晉樂名所以為異。遭離喪亂,舊典不存。然此諸樂皆和之以鐘律,文之以五聲,詠之于歌辭,陳...[繼續(xù)閱讀]
“不行正朔”而“稱臣于晉”的張駿,《晉書》卷八十六有傳。據(jù)是《傳》可知,張駿(公元307—346年)字公庭,今甘肅涇川人,西涼牧張寔子,幼而奇?zhèn)?“十歲能屬文,卓越不羈”,曾官至涼州牧?!稑犯娂肪矶摺跋嗪透柁o二·相和...[繼續(xù)閱讀]
據(jù)《樂府詩集》還可知,東晉創(chuàng)作“雜曲歌辭”的詩人,乃為2人6詩,即楊方《合歡詩》5首(卷七十六)、謝尚《大道曲》1首(卷七十五)。楊方字公回,今浙江紹興人,少好學,有異才,為同郡人太子太傅賀循所推薦,聲名始顯于京師,后官至高梁...[繼續(xù)閱讀]
永嘉戰(zhàn)亂的社會現(xiàn)實,致使東晉的音樂文化建設(shè)相對滯后,因之,表現(xiàn)在樂府詩的創(chuàng)作方面,其數(shù)量、成就、影響等,即皆難以與西晉相比。正因此,一部百卷本的《樂府詩集》,所著錄東晉文人作家的樂府詩,實際上只有50首左右。以上所例...[繼續(xù)閱讀]
沈約(公元441—513年),字休文,今浙江德清人,《宋書》卷一○○有其《自序》,《梁書》卷十三、《南史》卷五十七均有其傳。歷仕宋、齊、梁三朝,官至尚書令,死后謚“隱”,故后人多稱其為“沈隱侯”。沈約在南齊時,因與竟陵王蕭子...[繼續(xù)閱讀]
在《宋書》的四卷《樂志》中,第一卷為“樂府論述”,大致可分為三部分,其一為著眼于縱論的角度,對“自黃帝至于三代”至宋明帝時期音樂文化的演變之況,進行了粗線條之勾勒;其二即對“吳哥雜曲”與“舞曲歌辭”兩類樂府詩,作...[繼續(xù)閱讀]
《樂志》的另外三卷,主要從輯佚學的角度,錄存了大量的歌詩樂章,而在歷代史書的“樂志”(樂書)中占有重要地位。就先唐史書而言,以“樂志”的形式錄載樂府詩之全篇者,司馬遷《史記》乃肇其始,班固《漢書·禮樂志》繼其后①...[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