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把自己和自然分開,思考、認識自己與自然時,大概就有了耳目聞見與思維意識的朦朧區(qū)別。但是,初民意識,不可能把聞見與思維作為認識形式、過程來認識、考察。甲骨文中有“聽”()字,“見”()字,[1]迄今未發(fā)現(xiàn)“思”字、“...[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人類在把自己和自然分開,思考、認識自己與自然時,大概就有了耳目聞見與思維意識的朦朧區(qū)別。但是,初民意識,不可能把聞見與思維作為認識形式、過程來認識、考察。甲骨文中有“聽”()字,“見”()字,[1]迄今未發(fā)現(xiàn)“思”字、“...[繼續(xù)閱讀]
人的認識、知識是先天固有的、與生俱來的,還是后天獲得、學習而來的,對于這個認識論問題,中國的哲學家亦作了艱苦的探索、論證,盡管有時作了矛盾的回答,但也萌發(fā)了許多可貴的思想,對于這些思想,必須實事求是地分析評價???..[繼續(xù)閱讀]
“格物”與“致知”是中國古代哲學認識論的一對重要而復雜的哲學范疇。最初見于《禮記·大學》?!洞髮W》是一部議論如何修身平治天下國家的政治倫理哲學著作。它提出了“三綱領’和“八條目”,內中提出“格物致知”。原...[繼續(xù)閱讀]
關于世界是可知的,還是不可知的問題,是古今中外的任何一個哲學家,在解決認識論的問題時所必然要回答的,也是不可能回避的問題。在中國哲學的發(fā)展史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絕大多數(shù)哲學家都肯定世界是可以認識的,人具有認識...[繼續(xù)閱讀]
知易行難是一個古老的認識論命題。最早出現(xiàn)的說法是《左傳·昭公十年》的“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再是《尚書·說命中》的“知之非艱,行之惟艱”。這就是“知易行難”學說的提出。據(jù)清代學者考證,《古文尚書》是偽書,而《...[繼續(xù)閱讀]
知行先后問題,是中國哲學發(fā)展史上知行觀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在知行問題上常常爭論的一個根本問題。一般說來,唯物主義者主張行先知后說,唯心主義者則主張知先行后說。孟子在知和行孰先孰后的問題上,明確...[繼續(xù)閱讀]
知行輕重問題,是中國哲學知行觀的一個重要問題。圍繞著這個問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展開了爭論。一般地說,唯物主義者主張重行輕知或知行并重,唯心主義者則主張重知輕行,當然也不盡然。荀子總結了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的認識論...[繼續(xù)閱讀]
知行分合問題,是中國哲學家在知行關系問題上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斗爭的一個重要問題。不論是知先行后、知后行先,還是知輕行重、知重行輕等說法如何不同,但是都有把知和行分離之嫌,把知和行“立一劃然之秩序”之疑,這種思想不...[繼續(xù)閱讀]
知行關系問題,一直是中國古代哲學家所極為關心、注意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探索、爭論二者關系的過程中,提出了種種觀點,如前所述:知行難易、知行先后、知行輕重、知行分合等,這些說法都不能正確地解釋、解決知和行的關系問題...[繼續(xù)閱讀]
墨子認為,檢驗人們的認識正確與否,必須有一個共同的標準,因此,他提出“言必立儀”。他說:“子墨子曰:言必立儀。言而毋儀,譬猶運鈞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謂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