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門寺,位於陝西省扶風縣法門鎮(zhèn),東距古都西安120千米。法門寺的地理形勢,北屏岐山-美山,南臨渭水,與秦嶺主峰太白山相望,美水繞於東,七星河從西邊流過。這一帶曾是周王朝的發(fā)祥地、中華文明的搖籃——周原。據(jù)《史記·周本紀...[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法門寺,位於陝西省扶風縣法門鎮(zhèn),東距古都西安120千米。法門寺的地理形勢,北屏岐山-美山,南臨渭水,與秦嶺主峰太白山相望,美水繞於東,七星河從西邊流過。這一帶曾是周王朝的發(fā)祥地、中華文明的搖籃——周原。據(jù)《史記·周本紀...[繼續(xù)閱讀]
由於佛教傳入中國之初及以後相當長時期的弘教活動主要以口授、口頭傳説的形式進行,很少有文字記載。關於法門寺的創(chuàng)建年代和佛祖真身舍利如何到來,至今缺乏確鑿史料以資佐證。但從“漢武獲昆邪王金人”、漢明帝“夜夢金人...[繼續(xù)閱讀]
西魏恭帝元廓在位僅僅三年(554-556年),朝政大權實際掌握在宇文泰(505-556年)手中。公元557年,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代魏,國號周,追謚宇文泰爲太祖。在西魏北周之際王朝鼎革的形勢下,位于關中西部的法門寺,經(jīng)岐州牧拓跋育大力整修、...[繼續(xù)閱讀]
唐至明中葉(618—1505年)近九百年,是法門寺的鼎盛時期。鼎盛時期的標誌,是大唐諸帝迎佛骨,以及明中期以前唐制二十四院的存續(xù)。法門寺鼎盛時期的歷史,可分前、後期兩個顯著不同的發(fā)展階段。以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將佛真身舍...[繼續(xù)閱讀]
明中葉之後,法門寺真正地進入了衰微時期。衰微的主要標誌就是唐制二十四院不能繼續(xù)維持,寺院的規(guī)模急劇萎縮。明《重修法門寺大乘殿記》清楚地説明:當時“殿、塔、山門、諸院亦皆毀壞”,“非王者不能成是大功,其下力薄財少...[繼續(xù)閱讀]
唐朝是中華五千年歷史最爲強盛的時期,同時,也是佛教在中華大地發(fā)展的極盛時期。大唐王朝與佛教的互動關係極其密切。唐高祖李淵篤信佛法,早年就與佛教結(jié)下了深厚因緣。隋開皇至仁壽年間,李淵歷任岐、隴、譙、鄭四州刺史...[繼續(xù)閱讀]
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太宗去世,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即位,次年(650年)改元永徽。唐高宗對佛教的推崇,因緣非常殊勝。李治爲太子時,即研習佛典,具有良好的佛學修養(yǎng)。繼唐太宗爲玄奘大師作《大唐三藏聖教序》之後,他曾作《...[繼續(xù)閱讀]
武則天爲唐開國功臣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祖籍文水縣(今山西省文水縣),生于長安。十四歲時,唐太宗召入後宮爲才人,唐太宗賜名媚,人稱“武媚娘”。太宗死後,則入感業(yè)寺爲尼。高宗即位,復召入宮拜爲昭儀,進號宸妃。永徽六年(6...[繼續(xù)閱讀]
唐中宗于景龍四年(710年)六月去世,韋后立溫王李重茂爲少帝,繼續(xù)專權。睿宗第三子李隆基與其姑母太平公主發(fā)動政變,誅殺韋后,少帝被迫遜位,相王李旦即位爲睿宗,李隆基以除韋后功被立爲太子。延和元年(712年)八月睿宗傳位太子...[繼續(xù)閱讀]
唐肅宗李亨(711-761年),唐玄宗第三子,原名李璵,曾被封爲忠王。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被立爲太子,改名李亨。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發(fā)生,應詔監(jiān)國。馬嵬驛兵變後,被玄宗任爲天下兵馬大元帥,領朔方、河東、平盧節(jié)度都使,負責...[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