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種植艱苦而細膩,其過程比較復雜。整個過程主要包括犁田、灌水、耙田、墊肥、浸種、育苗、拔苗、插秧、巡田、漚綠肥、耘田、排灌、追肥、防病、防蟲、防倒伏、收割、打谷、晾曬、入倉等20多個程序,每個程序還有若干環(huán)...[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水稻種植艱苦而細膩,其過程比較復雜。整個過程主要包括犁田、灌水、耙田、墊肥、浸種、育苗、拔苗、插秧、巡田、漚綠肥、耘田、排灌、追肥、防病、防蟲、防倒伏、收割、打谷、晾曬、入倉等20多個程序,每個程序還有若干環(huán)...[繼續(xù)閱讀]
勤勞儉樸、吃苦耐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漫長的歷史中,壯族以大米為主食,雞、鴨、豬等為副食;衣服靠自織的棉麻織品,會生產棉布、麻布、竹布、葛布、蕉布;居住在自建的干欄里。只有生產、生活用具和食鹽依賴圩場。這使...[繼續(xù)閱讀]
壯族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農業(yè)民族,衣食住行,基本不仰仗他人,而是依靠自己的勞動自行解決。衣,壯族祖先很早就會以植物的纖維來編織遮體之物。漢代壯族的紡織技術已經有相當水平,馬援于公元42年南征,曾以壯人的麻織物為衣,輕...[繼續(xù)閱讀]
壯人講誠信,答應了的事絕不含糊,他們的誠信表現在親戚朋友之間,也表現在對國事的效力上。這種誠信用在戍邊衛(wèi)國時,壯人的愛國熱情表現得異乎尋常。壯族地區(qū)有1000多公里的國境線,自宋代以來,壯人就以自己的血肉之軀保衛(wèi)著祖...[繼續(xù)閱讀]
壯人有扶危濟困、揚善互幫的傳統(tǒng)。在村寨里,紅白喜事、壘墻建房、春種秋收,大家都主動相幫,因此壯人從不感到勞動力匱乏。村里的孤寡老人,人們會輪流贍養(yǎng),也絕不讓村人窮而行乞,那是全村人的恥辱。這種扶危濟困是不分宗族...[繼續(xù)閱讀]
上文說過,壯族的宗教是多層結構的,但不管是哪個層次,其深層的理念都是生命意識。比如,壯族最隆重的祭祀儀式是逝世親人的喪儀,其目的是想通過喪儀讓死者的靈魂得到安息,以便給陽間的子孫賜福,讓活著的人平安幸福。壯族人做...[繼續(xù)閱讀]
壯族作為稻作民族,有其保守的一面,但因地處十字路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通道,還是粵地與西南的交往走廊,接觸各方文化,形成了善于吸納其他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傳統(tǒng),特別是仰慕漢文化。舉凡生產技術、金屬冶煉、語言文字、倫理道德...[繼續(xù)閱讀]
一、教育簡史原始社會尤其是氏族社會的教育,現在只能從古歌、神話、史詩中略知一二。那時的教育當然不是后來這種性質的教育,它具有全社會性、原始性和神秘性等特征,但它在本質上仍屬于教育范疇。那時的教育首先是對天地...[繼續(xù)閱讀]
一、古代至近代壯族文人文學古代至近代壯族上層知識分子用漢文創(chuàng)作的詩詞、散文和論文,是漢文化影響的產物。唐代以前可能已產生,但作品散佚?,F存最早的作品為唐初永淳元年(682年)的《大宅頌》和周萬歲通天二年(697年)的《...[繼續(xù)閱讀]
壯族藝術歷史悠久,門類齊全,特點鮮明,是壯族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電影藝術是年輕的藝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壯族只有少數電影藝術家,其中岑范(1926~2008年),1946年赴香港從事電影業(yè),擔任過演員和副導演。1951年回到內地繼...[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