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醫(yī)學知識 > 靜脈外科學 > 列表
靜脈外科學 共有 331 個詞條內容

四、抗凝血酶Ⅲ

    AT-Ⅲ的分子生物學特性及其作用機制本章已有詳細論述。AT-Ⅲ的半衰期為60~90h,與肝素結合時半衰期縮短。在臨床上AT-Ⅲ主要用于遺傳性AT-Ⅲ缺陷癥、靜脈血栓和DIC引起的AT-Ⅲ耗竭、肝臟疾病所致的AT-Ⅲ合成受阻以及手術(如盆腔手...[繼續(xù)閱讀]

靜脈外科學

五、硫酸皮膚素

    DS是廣泛存在于動物組織中的一種糖胺聚糖,分子量為35700Da,是血管壁蛋白多糖的主要成分,其抗凝作用主要是通過肝素輔助因子Ⅱ使凝血酶失活。但我們認為,更令人感興趣的是其對血管壁完整性的保護作用。因為在血管外科的傳統(tǒng)手...[繼續(xù)閱讀]

靜脈外科學

一、抗血小板藥物的藥理作用及其分類

    抗血板藥物主要是在血小板凝血反應和血栓形成途徑中的某一點上發(fā)揮作用,起到防止血栓形成的效果。按血小板結構及其功能特性,通常將抗血小板藥物分為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類藥,如環(huán)氧酶類抑制藥中的阿司匹林、苯磺唑酮、...[繼續(xù)閱讀]

靜脈外科學

二、抗血小板藥物適應證

    1.靜脈血栓形成。2.高凝狀態(tài)。3.各種血管插管術及血管介入治療術后。4.缺血性心臟病。5.缺血性腦血管病。6.心臟瓣膜病和人工心臟瓣膜。...[繼續(xù)閱讀]

靜脈外科學

三、常用血小板藥物的用法和用量

    (一)阿司匹林(aspirin,ASA)阿司匹林是臨床上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藥物。阿司匹林可抑制環(huán)氧酶,但對血小板的黏附性無作用??诜┝肯驴寡“遄饔每沙掷m(xù)5~7d。預防血栓性疾病時可每日口服50~100mg。急性血栓形成、栓塞、血管介入治...[繼續(xù)閱讀]

靜脈外科學

四、血小板功能檢測

    血小板功能檢測指標是臨床用藥的參考,可根據醫(yī)院檢測條件適當擇取以下一種或幾種指標。如血小板計數、出血時間、血小板黏附試驗、循環(huán)血小板聚集及測定、血小板聚集試驗、血小板凝血活性測定、血小板壽命和周轉率。以上...[繼續(xù)閱讀]

靜脈外科學

一、溶栓藥的種類與作用機制

    溶栓藥通常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蛋白水解酶,可作用于纖維蛋白,主要有纖溶酶、胰蛋白酶、曲霉蛋白酶等;第二類是激活纖溶酶原的激酶,可使纖溶酶原活化為纖溶酶,主要有尿激酶、鏈激酶、組織型纖溶酶型激活物。目前靜脈外科中常...[繼續(xù)閱讀]

靜脈外科學

二、溶栓治療的適應證與禁忌證

    1.適應證在靜脈外科中溶栓治療主要用于深靜脈血栓形成及其所致的急性肺栓塞、肝腎靜脈血栓形成、動靜脈造瘺閉塞及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其他方面:動脈血栓形成、急性心肌梗死、視網膜血管閉塞性疾病、腦血管血栓形成、溶血...[繼續(xù)閱讀]

靜脈外科學

三、溶栓藥不良反應和處理

    1.出血出血是溶栓治療中最易引起的不良反應。出血的主要原因是纖維蛋白原減少,或是血小板過低。出血的主要表現是針刺和插管部位、術口或受創(chuàng)部位等的滲血,嚴重者有血腫形成;皮膚黏膜、消化道及泌尿道的出血;顱內出血,嚴重...[繼續(xù)閱讀]

靜脈外科學

四、實驗室監(jiān)測

    在溶栓過程中對凝血機制的監(jiān)測是防止出血的重要方法。(一)凝血酶時間(TT)溶栓治療后血中纖維蛋白原減少,纖維蛋白裂解,TT可延長。正常值為16~18s,溶栓治療中不應超過正常值中位數的3~4倍,以60s為理想。(二)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時...[繼續(xù)閱讀]

靜脈外科學